提起富含哲理的詩詞,人們往往首先想到宋詩,畢竟理趣是宋詩的一大特色。然而,唐代同樣孕育著許多富有哲理意味的詩歌,其中劉禹錫的詩歌便是典型代表。
劉禹錫的詩歌,往往在歷史興亡、新舊交替、人生際遇和積極樂觀等主題中蘊(yùn)含哲理。他曾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感慨歷史的變遷;也寫“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抒發(fā)新舊交替的感慨;還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感嘆人生的不易;更有“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傳達(dá)了即使老去也應(yīng)該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
這些詩句,不僅為劉禹錫本人所經(jīng)歷的浮浮沉沉提供了深刻的感悟,更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智慧。如今,這些“金句”依然被世人傳頌,給予我們深深的啟發(fā)。
今天,我們特別要分享的是劉禹錫的《竹枝詞九首·其七》。這首詩僅28字,卻以簡明形象的語言,透過水之兇險看人心之兇險,為世人敲響警鐘。
《竹枝詞九首·其七》
唐·劉禹錫
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寫這首詩時,劉禹錫已歷經(jīng)貶謫生涯的第十多個年頭。他22歲進(jìn)士及第,與柳宗元一同風(fēng)光一時,后因參與王叔文永貞革新失敗,開始了他被貶的坎坷之路。朗州十年,連州近五年,當(dāng)他寫下這首詩時,正身處夔州。盡管他曾短暫回京,但因得罪權(quán)貴,很快又被貶出。
夔州即今重慶奉節(jié),雄踞瞿塘峽口。三峽之一的瞿塘峽,自古便有“瞿塘天下險”之稱。這里風(fēng)光秀美,道路艱險,民風(fēng)淳樸。詩中所說的“灘”,是指江河中水淺、石頭多而水流湍急的地方,河道彎折,急流沖擊。
詩的前兩句從瞿塘峽的地勢寫起,描述了江水灘多險急,水流沖擊發(fā)出嘈雜之聲,暗示了道路的艱險。原本是在描繪眼前的水流,后兩句卻突然轉(zhuǎn)向抽象的人事。
李白曾言,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是指山路。而劉禹錫卻說,瞿塘的水路也艱險重重。但無論是山路還是水路,又怎能與看不見的“套路”相比?
山路水路的險還有跡可循,可人心的險惡卻是難以預(yù)料。哪怕是等閑平地,也可能興起一番波瀾,令人防不勝防。劉禹錫這兩句詩,正是他一路走來,經(jīng)歷政治失敗、仕途坎坷,對人心險惡有深刻感觸后的有感而發(fā)。
世事難料,而最不可測的就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