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市場買一條大黃魚,老板給你的可能是一條大白魚。大黃魚的顏色與其是否野生或家養(yǎng)關系不大。大黃魚自身會分泌一種金黃色的色素,這種色素類似金條的顏色,因此上海人曾經(jīng)把金條稱為大黃魚。然而,這種色素穩(wěn)定性極差,一旦受到紫外線照射就會褪色。因此,只有在晚上,我們才能看到金黃色的大黃魚。白天,無論野生還是養(yǎng)殖,它們都是白色的。為了保持大黃魚的金黃色,許多養(yǎng)殖戶選擇在晚上捕撈,然后將大黃魚放入冰水中冷凍,使色素定型,從而保持其金黃的外觀。
有些商家利用這種處理過的大黃魚冒充野生大黃魚,賣出幾十倍的高價。實際上,早在八百年前,沿海居民就掌握了讓黃魚變黃的方法。據(jù)《吳郡志》記載,“以有冰故,遂販至江東金陵以西”,即使用冰將魚冷凍,再到南京出售,這樣可以使魚保持金黃,賣相非常好。
大黃魚的“獅吼功”實際上是用來抵御天敵的。它的魚鰾非常特別,像鼓一樣,魚鰾旁邊還有兩塊鼓槌一樣的肌肉。當肌肉撞擊魚鰾時,大黃魚會發(fā)出呱呱呱的聲音。成千上萬的大黃魚聚集在一起,同時發(fā)出呱呱呱的聲音,會形成排山倒海之勢。大西洋的石首魚可在水下發(fā)出200分貝的聲音,相當于火箭發(fā)射的聲音。這種200分貝的“獅吼功”即便是鯊魚、虎鯨也都不敢靠近。
因此,古人也將其稱為黃瓜(呱)魚。古人解剖大黃魚后發(fā)現(xiàn),在它們的腦子里有兩顆石頭,于是誤以為是這兩顆石頭在撞擊喉嚨發(fā)出聲音,所以古代官方把這種會叫的黃魚統(tǒng)稱為石首魚。直到今天,各種黃魚都被歸類為石首魚科。
敲擊法的原理可以追溯到1956年,當時兩艘福建船來到浙江溫州的蒼南縣捕魚,沒有攜帶漁網(wǎng),卻使用了敲擊法。聽魚師確定好魚的位置后,工作人員用幾根又長又粗的竹竿伸到水里開始敲打,同時兩艘漁船開始放網(wǎng),結果魚群竟然全部浮上來了。那些沒有浮上來的魚,在慌忙地逃竄,但逃跑的地方早被設下陷阱,另一只船會將它們一網(wǎng)打盡。這種捕魚方法被稱為敲鼓法,很快在溫州地區(qū)流傳開來,第二年就有100多艘溫州船北上使用這種方法捕魚,甚至傳到了江蘇和山東。
敲擊法主要是向魚類發(fā)出危險信號,使它們本能地進入假死狀態(tài),也被稱為強制控制。比如,把鯊魚翻過來,肚皮朝上,它就會進入強直狀態(tài),或者把貓咪的后脖頸抓住、給雞看直線……都能讓它們進入強直狀態(tài)。大黃魚聽到人類敲竹竿發(fā)出的震動,就像孫悟空聽了緊箍咒一樣,渾身難受,直至浮上水面。
1960年,敲擊法傳遍大江南北,直接導致大黃魚的產(chǎn)量翻了幾十番,達到每年10萬噸。國家意識到這種捕魚方法顯然是不可持續(xù)的,是趕盡殺絕的捕魚法,必須禁止。然而,為時已晚,大黃魚魚群已經(jīng)受到嚴重損傷。
最致命的是1974年春天,浙江省2000對機帆船前往舟山漁場進行捕撈,那里是大黃魚的主要越冬場所。在越冬場所進行捕撈顯然是將大黃魚逼上絕路。不出所料,2000多艘捕獲16.8萬噸大黃魚。這一戰(zhàn)績還引來各地漁民進行大肆捕撈。那年春天,人類對大黃魚的捕撈量超過了25萬噸,甚至導致許多魚因長時間放置處理不及時而腐爛,只能當肥料使用。此后,大黃魚的產(chǎn)量開始斷崖式下跌,野生大黃魚也從幾毛錢一斤的家常菜變成了越來越珍貴的奢侈品。如今,野生大黃魚的數(shù)量少得可憐,已被列為瀕危物種行列,比國寶還要高兩個等級。
聽魚、敲謊都不是滅絕大黃魚的真正原因,最致命的是人性的貪婪和一張張拖網(wǎng)、圍網(wǎng)、號稱死亡之墻的流刺網(wǎng)。類似的情況在世界各地都有發(fā)生,如金槍魚、鰻魚都是現(xiàn)代工業(yè)化捕魚的犧牲品。正因為人類曾經(jīng)犯過錯誤,我們才能銘記教訓,做出改變。1985年我國啟動了拯救大黃魚的計劃,直到2000年,大黃魚的人工養(yǎng)殖才算是徹底完成。如今我們餐桌上吃的大黃魚大多是人工繁殖的,并且每年都會把大量的人工繁殖的大黃魚在野化訓練后重新放回海里,但這個物種的恢復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我們?nèi)钥梢云诖?,期待在子孫后代的某一個時刻,東海上還能出現(xiàn)金色的波浪,它們伴隨著重金屬的音樂,再次回到我們的身邊。